「民事」【兩坨芥末300元,卻引爆法律風暴?】
【兩坨芥末300元,卻引爆法律風暴?】
在嘉義一間知名無菜單料理餐廳中,蔣小姐因在 Google 留下不滿評論,竟遭店家在社群平台公開其真實姓名與未馬賽克的監視器畫面。事件一出,引發社會對「消費者評論自由」與「隱私保護」的強烈關注。
🔍 從法律角度來看,這起事件至少涉及以下兩大層面:
一、【民事責任:侵害隱私與名譽】
根據《民法》第195條及第184條的規定:
- 若店家未經當事人同意,即揭露其姓名與影像,屬於對隱私權與名譽權的侵害。
- 消費者有權要求:
- 刪除不當言論與畫面
- 正式公開道歉
- 請求精神慰撫金與其他損害賠償
這不是單純的店家回應評論,而是對個人資訊的不當使用與暴露,其違法性不容忽視。
二、【刑事責任:個資法的違反】
依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第41條規定:
- 非公務機關若非法蒐集、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,且情節重大者,可能處:
-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
- 拘役
- 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
📌 個資法第2條也明定,**「姓名」、「可識別之影像」**皆屬於個人資料。將這些資料上傳社群,已超出正當評論範圍,涉有刑責疑慮。
📣 法律不是用來壓制言論的工具,但也不是讓個資任意曝光的藉口。
蔣小姐事件所反映的,不只是消費糾紛,而是我們每個人在網路評論時,應有的資訊保護與言論界限。
💡 保障消費者發聲權,也要守護個人資訊安全。
這兩者不該互相排斥,而是應該並肩共存,才能建立更健全的消費環境與公民社會。
#中時新聞網 #消費 #芥末#劉韋廷律師
新聞網址:https://youtu.be/o-WGfBgn4zc
